明年是我們改革開放40年,在總結改革開放經驗的時候,應該比30年、20年、10年了解更多的信息,有更少的困惑。我們過去4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是靠什么推動的?當然靠改革開放推動的。因為當解決了一系列的體制問題,清除了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積累障礙,或者配置障礙的情況下,經濟會改善。但是,為什么只有中國能夠在40年里實現9.7%、9.8%的高速經濟增長?這其中應該有一些獨特的東西要回答,因為沒有其他的國家能夠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實現這么高的經濟增長。
這個額外的經濟增長來源是什么呢?除了靠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積累,至少有一半的因素來自于生產率的提高,我們把它叫做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我們要看一看,投入驅動的這部分經濟增長動力和生產率驅動的這部分經濟增長動力,在未來會是什么樣的。
首先,勞動力人口在2010年達到峰值, 2010年就成為了中國的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的含義,就是人口紅利達到了峰值,從此以后轉入負的紅利。很顯然,勞動力短缺了,過快的資本替代勞動導致資本回報率下降,所以做企業的人都會說,過去我們做什么,只要能夠融到資,得到投資者的支持,就能賺錢。現在不差錢,但是我們的回報率不高,找什么項目都賺不到多少錢。這就是總體資本回報率下降,在所有行業中的一個基本表現。因此,傳統的經濟增長動力消失是必然的。關于可持續的勞動生產率,我想也是逐漸在下降。
最近我把改革開放時期所賴以支持的生產率做了一些分解,由哪些因素構成?我們發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整體上支撐了中國經濟的56%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還有44%就來自于三個產業之間資源的重新配置,特別是勞動力的重新配置。但勞動力轉移速度放慢,資源重新配置對生產率的貢獻會顯著下降。這并不是我們犯了什么錯誤,而是我們到了這樣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要下行。
在需求側,也就是說人民生活的改善,在過去40年多數時間里,我們是靠把窮人,把低收入者變成更高收入者的脫貧為主的改善方式。今后,越來越是一個穩定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過程。其實這個定義是一個相對概念,不管你的收入多高多低,中間那段人就是中等收入群體。我們中國已經有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了,它是動態的,平均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這種中等收入群體,還不夠穩固,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還不夠充分,因此,這部分群體還有一個如何從人口意義上的中間層,轉變成經濟社會意義上的中等收入群體的過程。如果轉化了,他們就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
因此,從供給側,我們看到中國未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穩定靠的是一個創新的機制。而中國消費需求側的一個重大的源泉和潛力來自于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