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些分析員還在評論說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本周一公布的工業增加值、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消費等數據均大幅低于市場預期,包括此前已經發布的PMI、進出口數據、CPI等數據,顯示出7月經濟數據全面回落的趨勢。
比如,7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6.4%,較6月大幅回落,7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至6.8%,并創今年以來新低,其中,制造業、房地產投資增速均大幅回落,均創下2016年8月以來新低。7月地產銷量同比增速大跌至2%,7月社消零售名義、實際、限額以上零售同比增速分別為10.4%、9.6%和8.6%,均較6月下滑。
國家統計局對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速比6月份有所放緩解釋說,一是今年7月份全國大面積的高溫天氣,高溫酷暑之下,停產檢修的企業比上年明顯增加。二是今年部分南方地區洪澇災害比較嚴重,也一定程度上對工業生產帶來了一些影響。三是按照新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有一些地區加快了淘汰一些環保不達標的過剩產能的力度。
7月工業、消費和投資數據雖然均低于市場預期,但各項數據均好于去年同期。由于上半年一些主要的經濟數據好于預期,再加上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鼓吹新周期,炒作周期股,給人一種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在加快的印象,因此,市場會對7月數據的全面回落有一種不適感,并可能做出過度的解讀。
實際上,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溫和放緩是必然的,不存在所謂的新周期,這一切都是由政策所決定的。首先,中國將金融安全置于更重要的位置,降杠桿、防風險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那么,金融領域的降杠桿必然會影響到資金成本與信貸增長,盡管政策要求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但在降杠桿的起初階段,信貸規模與增速必然會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對實體經濟可能是比較溫和,趨勢卻難以改變。
其次,中國政府對資產泡沫進行全面抑制,一二線城市相繼推出日益嚴格的調控措施,價格基本被凍結,市場觀望情緒濃厚,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也漸近尾聲,再加上一系列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建立,因此,房地產市場不確定性增強,會影響到房地產投資。2017年1-7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5976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40683億元,增長10.0%,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
其三,中國政府也在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債務增量,因此,除了中央財政支出外,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能力會持續下降,會影響到基礎設施投資。1-7月份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20.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16.9%,增速回落0.6個百分點;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24.9%,增速回落0.5個百分點;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24%,增速提高0.8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3.3%,增速提高1.4個百分點。
因此,從一個較為長期的角度看,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所謂的“新周期”,中國在去庫存、去產能之后,將面臨艱苦的去杠桿進程,不管是金融降杠桿,還是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都是一個漫長的挑戰。這意味著傳統上依靠債務驅動的增長模式將被淡化,中國市場規模之大造就了經濟的韌性更強,因此,市場不必過多悲觀,也不要過于樂觀,這是一個新常態階段,一直到創新驅動力足以支撐起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周期。只有正確認識到這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磨煉,企業才能踏踏實實地向內挖掘和培養自己的創造力與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整體上的提質增效。
實際上,從數據上看,出人意料的不是7月數據的全面回落,而是6月數據的意外向好,6月具有某些因素疊加的偶然性,7月只不過恢復常態,延續4-5月的趨勢而已。因此,市場不必因為7月的數據回落而悲觀,只能說6月數據的意外為市場“造了一個夢”。中國經濟筑底以及轉型成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市場更應該向內部要潛力,而不是過度關注外部環境并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