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記者從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召開的綜合性工作媒體見面會獲悉,深圳市“互聯網+人社”將再推五大便民服務,包括逐步實現全部人社業務手機辦理、實現社保權益變動提醒、探索信用墊付應用場景、在全國率先實現醫保移動支付。(《深圳商報》12月20日)
這幾乎是一個可以不用錢包和銀行卡的時代,一個手機直接能解決所有消費領域發生的問題。甚至于,在杭州,某電商巨頭還舉辦過無錢包、無紙幣生活模式的試驗——幾乎所有的消費與支付行為,都走到了“互聯網+”上,只需要移動支付的時代已經來臨。
可是,又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是一個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對比差異非常之大的時代。當支付寶、微信紅包滿天飛,連農村集市上賣烤地瓜、買豆腐腦的商販,都會使用“掃碼支付”的時代里,我們的社保卡卻仍然只能依賴最原始的刷卡方式。此語境下,深圳市社保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推出“醫保移動支付”,確實是走在了全國前列。
莫說是“互聯網+”與移動支付,我國各地社保卡的金融服務水平,不必諱言,也就停留二十年前的水平上。無論是社保卡還是醫保卡的辦理或補辦,照相要到指定的地點,自拍的照片不合格;從申請辦理醫保卡到拿到卡,至少需要兩三個月時間;沒有郵遞,沒有互聯網高速通道,每個人都只能去指定的地點去取卡,于是,停車、排隊、取號一系列問題都隨之而來……這就是公共服務的真實水平。都說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建設與共享,實現讓百姓少跑腿的目標,但是,真實情況卻是,辦一個社保卡或醫保卡,至少要浪費兩個半天的時間。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與公共服務之間,絕非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也絕非存在不可架設的橋梁。既然所有的銀行卡都有了移動端的APP,既然支付寶和微信的掃一掃已經成為全民熟稔的日常消費動作,既然連看電影都可以輕輕松松實現網上選座,那么,把我們的社保、醫保信息都實現與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共享與融合,就從來不會存在技術上的問題。
關鍵的問題在于,各地社保部門有沒有一顆為民服務的心以及有沒有魄力去探索“互聯網+社保”的模式。因此,希望更多地方的社保部門能夠像深圳社保部門一樣,對“互聯網+社保”多一些腦洞大開的探索,快速實現醫保的移動支付以及其他網上服務,并真正讓老百姓少跑一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