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美國紐約的攝影師Joe Greer在圖片社交平臺Instagram上擁有44萬粉絲。在他一張照片的頁面上,出現“華為贊助”的字樣,而照片是使用華為手機拍攝的。這個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眼下正在海外市場開啟大張旗鼓的營銷宣傳。
看起來很國際化。沒有流量明星修飾精美的面孔,或許簡單直接的硬件功能性的宣傳。華為在Instagram上贊助了大量的網紅攝影師,只為推廣自己手機產品的拍照功能。
Joe Greer與華為合作的攝影作品
配合這個宣傳,華為還與小眾雜志《Dazed》合作,推出符合年輕人亞文化的攝影項目,邀請這些年輕群體的意見領袖們用華為P10手機記錄他們的生活,并且在戶外進行一次作品展。
中國品牌正在海外市場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這種品牌現象并不是簡單的信息傳播,而是真正與當地消費者構建某種必要的聯系。
當共享經濟在交通領域的威力開始影響到自行車時,共享單車品牌ofo進入了中國之外的20個國家。在米蘭時裝周上,這個品牌邀請當地的時尚博主,一番打扮之后騎著這輛小黃車在米蘭街頭穿行。很顯然,ofo想要告訴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來自中國的共享單車品牌與他們浪漫主義的生活方式并不相悖。
ofo在米蘭與時尚領域的合作(圖片來源:SocialBeta)
事實上, 中國品牌在海外打造名聲早已有之。
2005年,聯想并購IBM的案例讓中國品牌在國際商業領域上名聲大噪,中國品牌也開始更大規模地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形象建設。在此之前,更多的是關于重工業或是制造業的品牌在海外尋找商業資源。
曹青是奧美集團全球中國“走出去”事業部總經理,在回中國工作之前,他在奧美的紐約辦公室任職。隨著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品牌形象的需求增強,奧美于2011年在紐約辦公室設立了這樣一個部門,服務計劃出海的中國品牌。
“不少民營企業都有長期的國際化策略,”他對界面新聞說,“但為什么品牌代理公司的行動是滯后的呢?事實上,在早期更多中國品牌之前只是在海外做貿易業務與代工等等,通常它們不太常做做品牌建設。”
不過眼下市場環境早已不同。無論是華為這樣打算在手機硬件市場上大有作為的科技公司,還是坐擁資本的創業型企業,它們都打算通過品牌營銷的方式在國際市場上留下印象。
“尤其是科技公司,在中國進行產業轉型的階段,如移動智能終端品牌通過自己的產品研發能力發展起來,獲得了國際競爭力,并成為這個行業內比較強的中國軍團。所以這批品牌(在聲量上)突起很快。”曹青說。
不過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市場推廣并不簡單。因為出了面臨文化差異的宏大背景之外,傳播渠道與投放策略這些細枝末節也與中國市場不盡相同。
馬妍是ofo全球品牌負責任(Global Branding Lead),她在為ofo選擇渠道時有所側重。在接受行業媒體SocialBeta采訪時,馬妍曾介紹ofo在海外推廣的內容決策過程——他們發現Facebook的活躍用戶集中在亞太及部分歐美城市,而美國用戶對Instagram的喜愛更多;在英國與新加坡,人們則更會關注Twitter。因此馬妍與團隊會根據不同的平臺定制相應的內容。如Instagram上會通過更視覺話的傳播方式,找網紅拍拍照片什么的。
一個很顯然的改變是這些中國品牌學會了使用Hashtag——而在中國,他們可能會希望上微博的熱搜榜。
“其實,海外社交媒體與國內社交媒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產品功能本身,我們會發現在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上,大部分內容都是可以通過 Hashtag 被標簽化的。”馬妍說。
于是ofo會設置一大堆與品牌基調相關的Hashtag,例如#sharinglife(共享生活),#Seattle(西雅圖等城市坐標),#sharinghappiness(分享快樂)等等。Hashtag也可以稱之為標簽,通常用#打頭,用戶可以通過這個Hashtag找到所有與之相關的內容。
ofo在Instagram上的Hashtag
“Twitter是千禧一代的發聲渠道。對于品牌而言這群人也相當具有吸引力,如何跟上他們在社交網絡上的節奏是品牌需要面對的。”Maya Hari對界面新聞說,她是Twitter亞太區總裁。在這個社交平臺上,每天也產生大量的Hashtag。去年快餐品牌Wendy’s還用Hashtag與一個男孩進行了互動,一同成就了2017年全美最大的社交網絡事件營銷之一。
Twitter在中國雖然未能順暢使用,但是這并不妨礙它幫助中國品牌合作進行市場營銷。它曾幫助華為、手機游戲《陰陽師》等品牌,利用自己的直播或者流媒體服務進行定向傳播。
“中國品牌在做廣告營銷時會在意投資回報率或者廣告表現,但是當他們出海的時候,需要建立的是品牌認知度與用戶對話,并建立聯系。”Maya Hari說,“所以這些品牌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這些市場的目標受眾在想什么,他們喜歡什么。”
華為就從2015年起加入了圣誕季的廣告大戰之中。到了2016年這個品牌就已經對其中的門路運用熟悉,它在歐美市場推出了一則叫做《Be Present》的廣告。故事內容其實沒有太特別,就是讓大家在節日的時候放下手機多陪陪家人之類的,但整個畫風和故事背景都帶著濃重的歐美風格。
顯然,它在懂得用普世價值來與歐洲市場的消費者溝通。華為曾經在歐洲推出一條品牌廣告是關于小女孩承載著“爺爺的夢想”的品牌廣告——在小女孩外出追尋理想的過程中肩負的責任與承擔的壓力,而故事最后女孩夢想成真而爺爺“不出意外”地過世了……
“營銷沒有任何巧的地方,普世價值都是各個國家通用的。”曹青說,“你不管是在哪里,親情、愛情是戰勝文化沖突最有利的地方。反觀外企在中國也是在中國先把共性的東西先做起來,再做一些本地化的東西。”
很顯然,這些嘗試,本質上都是在告訴整個陌生市場“我是誰”。
“ofo在海外市場更強調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一個新時代的產物,能夠幫你更好地闡述‘你是誰’。”馬妍說。
而曹現在的工作重點,也是幫客戶做前期的海外定位與開發。幫助他們搞清楚“我是誰”,“我可以為當地作什么”,并且盤活過去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甚至政商關系,并且利用這些資源為品牌背書。
“想清楚‘我是誰’之后,才是怎么傳播的問題。”他說。
本文來自獵云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