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人自己最好的卷煙 記伴隨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中華”品牌
分享次數:688 發布時間:2018-8-1 來源:東方煙草報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寬,開放之門越敞越大。
煙草專賣制度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和成功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煙草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著力深化改革,實現了平穩健康有序發展,有力維護了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從今日起,本報開設“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專欄,探尋煙草行業改革發展地標,展現煙草改革開放足跡,激發繼續前行的力量。
中國,上海。黃浦江在這座城市的心臟地帶轉了一個近乎九十度的大彎,成就了極具象征意義的黃金彎道。彎道一側,浦東迅速崛起的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標記了城市轉變的速度,見證了經濟轉型的高度。而在彎道的另一側,以“做中國人自己最好的卷煙”為使命的“中華”品牌,在歲月淬煉和市場磨礪下不斷成長,走向全國,走出國門,走進新時代。
離海更近,可以更早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滔滔潮聲。四十年來,“中華”品牌伴隨改革開放一路前行,賦其活力的,是市場經濟的“神來之筆”;護其發展的,是專賣體制的規范有序和品牌自身的傳承創新。
時光流轉,在追逐時代潮流的奮進中,波浪式前行的“中華”品牌也如黃浦江一樣轉過一個個發展的彎道。用百年的夢想擁抱現在,用務實的行動展望未來,這就是“中華”品牌。
黃金時代里演繹卷煙品牌“春天的故事”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
對于“中華”品牌而言,這是一道涇渭分明的分水嶺。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往前看,創牌于新中國成立之初,數次打破原料困局、闖過質量危機的“中華”品牌,身上肩負的是“做中國人自己最好的卷煙”和振興民族卷煙工業的使命。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往后看,身處改革開放大背景下,作為新中國第一個甲級高級民族卷煙品牌和第一個過濾嘴卷煙品牌,“特供”身份的“中華”品牌所面對的是市場經濟的洗禮。
“特供”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標簽”,“國煙”需要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下“正名”。如果把改革開放的每十年作為一個歷史單元,那么1978年至1987年這十年則是“中華”品牌發展的一個重要蓄勢期。
細數那段歷史,改革開放,農業領域的突破口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業領域的切入點是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而煙草行業的改革則是煙草專賣制度的確立。
正是煙草專賣制度的確立,產供銷、人財物、內外貿高度統一的管理體制讓片煙不產的上海煙草與河南、貴州、云南等煙葉主產區通力合作,在煙草行業率先建設了一批優質煙葉基地,初步破解了困擾“中華”品牌發展多年的原料問題。
走出國門學習考察,帶來“跳出一畝三分地”的寬闊視野;啟動“七五”技改計劃,讓“爺爺輩”的技術設備更新換代、脫胎換骨。改革,打破藩籬,讓上海煙草上下“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隨著制度、原料、技術問題逐一解決,“中華”品牌迎來了“閘門大開”的年代,迎來了走向市場的時期。回溯既往,正是每一個關鍵節點做出的思考和決策,讓當年的“中華”得以成為今天的“中華”。
今天的“中華”品牌已經邁過了“百萬千億”的門檻,是中式卷煙品牌的“領跑者”,而其真正意義上與市場、與消費者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始于1988年的價格放開。
時過境遷,不少老上海煙草人依然對當年國營商店排隊購買“中華”卷煙的場景記憶猶新。彼時,“價格闖關”首先在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上海開始,第一批上市供應的名優卷煙名錄也首先敲定了以“中華”品牌為代表的13個牌號。
面對市場供需的基本面,“按價格制定策略”這一市場化取向改革的核心要義已在當時初具雛形,“稍緊平衡”也成為經歷幾輪價格攻防后得出的“中華”品牌發展的寶貴經驗。
從最初定價到后續調控,“中華”(紅)和“中華”(金)的穩定表現大大拓展了品牌的寬度,為日后“中華”軟硬兩包在各自價位段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從價格放開到市場放開,改革激活了卷煙品牌的活躍因子,“到市場上去、到消費者中去”成為卷煙市場最有號召力的話語。
1992年,一首《春天的故事》標注起又一個新的時代,《煙草專賣法》的正式實施也為煙草行業標注起一個新的時代。在上海,一系列的戰略動作也為“中華”品牌迎來新的“春天”:建立行業第一家省級大型煙草集團,建立行業第一家國家級技術中心,建立企業與品牌聯系更加緊密的卷煙銷售網絡,順應市場的“軟貴定律”,以新產品的結構升級引領消費升級……
成名于計劃經濟時代,輝煌于改革開放大潮,“中華”品牌的銷售規模從1988年的1.34萬箱發展到1999年的13.7萬箱。走出國門,“中華”品牌成為第一個進入國際免稅店的國產卷煙品牌,并逐步確立了卷煙出口第一品牌的地位。
面對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上海的不少老字號在歷史向前的車輪中掉隊,“變與不變”則成為“中華”品牌發展的交響曲。所謂變者,不是邯鄲學步,而是與“時”俱進、順“市”而為,與國家和行業的脈搏同頻共振。所謂不變,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把“做中國人自己最好的卷煙”化作精神信仰和品牌靈魂,這是“中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有口皆碑的價值源泉。
品牌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精氣神
跨過世紀之門,一個新的起點總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如果把新世紀的歷史坐標分作兩段,前者的主題詞是“工商分開、聯合重組”,后者的主題詞是“卷煙上水平”。如果把企業戰略看作是“中華”品牌的世界觀,那么,前者則是“做精做強”戰略,后者則是“百萬千億”工程。
2003年,國資委宣告成立,標志著自1978年以來的機制放活、體制創新兩大改革完成,央企改革進入了新階段。同一年,以安徽工商管理體制分開為突破口,卷煙工業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卷煙銷售網絡建設、取消縣級公司法人資格,行業在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為培育大市場、大企業、大品牌提供了原動力。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京津滬”三角布局,成為當年頗有影響的行業跨省聯合重組事件。而在之前,“做精做強”戰略以“深、實、細、新”的海派風格讓“中華”品牌乘上改革的快車。不直接強調做大,而是通過做精做強開疆拓土,這是一種路徑選擇,更是一種文化基因。
從36個名優品牌到卷煙產品百牌號名錄,再到“兩個十多個”,以“做精做強”為世界觀的“中華”品牌需要配套的方法論作指導。
市場從來不是一直波平浪穩的。2005年,價格波動的“驚險劇”讓上海煙草人重“識”營銷,“八大協同”的方法論從供應鏈角度建立起新型的工商關系。
面對“一高兩低”的中式卷煙發展方向,“中和平衡”的方法論找準了降焦減害與香氣風格的平衡點,讓“中華”品牌保持了“降焦不失香”的中式特色。
以“兩化融合”為基礎進行流程再造,以聯合控股方式打造品牌打葉專線,以品牌手冊形式確定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系列標準的“基本法”,以百年老店的心態做企業,以百年品牌的姿態做“中華”,產品與銷售、技術與管理的配套方法論成為“中華”品牌“做精做強”世界觀的有力抓手。
“做精做強”戰略鞏固了“中華”品牌的市場定位,而“卷煙上水平”的出臺意味著一個大品牌時代的到來。
2009年,“卷煙上水平”作為行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被著重提出來,“532”“461”的行業品牌發展戰略藍圖隨之浮出水面。一直以來,行業卷煙品牌發展目標考量更多的是品牌規模,而此次“卷煙上水平”進一步豐富了品牌發展目標的內涵。
“532”代表的是品牌規模,“461”代表的是品牌價值,品牌規模不僅要做大,品牌價值也要提升,這是第一次將品牌價值如此凸顯。當其時,行業過百萬箱的品牌有13個,銷售收入過400億的有1個。
“532”“461”如同一面鏡子,直觀地折射出各工業企業旗下品牌現實與目標的差距。誰將是“4”,誰將是“6”,誰又將是“1”?對于“中華”品牌而言,“1”并非量身定做,卻又眾望所歸。
面對天時地利人和的“改革窗口期”,“百萬千億”工程承接“做精做強”戰略,把“中華”品牌引向一個新的高度。事后來看,如今已有數個品牌先后邁過千億大關,那時的戰略選擇必然且必要。
“百萬千億”,先有“千億”,后有“百萬”。作為工程,不僅有規模目標、價值目標,還有運行狀態、科技創新、生產配套的概念。“百萬千億”的“世界觀”得以確定,接下來關鍵是“方法論”的實現路徑。
肇始于山西試點,以“三維五率”為核心的精準營銷繼訂單供貨、協同營銷之后,為“中華”品牌營銷工作裝上了一個“超級雷達”。對于全國340多個地市級局(公司)2600多個縣級市場,精準營銷從供應鏈的角度以更加精確的信息、更加精準的投放、更加精細的管理,讓“中華”品牌趨向“全覆蓋、動平衡、不斷檔、不積壓”。
如果說精準營銷是解題“百萬千億”工程的“新思維”,那么“中華專線”則是推進“百萬千億”工程的“大手筆”。面對艱難的技改局面,“中華專線”用短短三年、在不到百畝的土地上完成了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為“百萬千億”奠定了裝備基礎。
2011年12月16日,喜訊傳來:“中華”在創牌60年之際成為行業第一個實現千億銷售收入的品牌,成功摘取了“461”品牌戰略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321天后,第五百萬件“中華”在上海卷煙廠下線,實現了年產量100萬箱。
雖然用時不到三年,但“百萬千億”并非“大躍進”式的盲目增長,而是“中華”品牌以配套的方法論應對、破解“改革窗口期”的必然選擇,是釋放成長潛力而成就的規模效應。
事實上,當一個經過60多年歲月沉淀的品牌跨越不同時代一個又一個發展臺階時,其意義已經超越了一種簡單的商品,而凝結成一種特殊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底蘊。
無論是創牌之初肩擔“做中國人自己最好的卷煙”的歷史使命,還是在一缺資金、二少場地的“七五”技改中發揚的“非常時期的非常精神”,無論是“一絲不茍、支支一流、一包一箱、不優不休”的質量格言,還是“和搏一流”的企業精神,共同塑造了“中華”品牌的精氣神。
流逝的是時間,沉淀的是精神,不變的是追求。這是屬于上海煙草的積淀,在歷史關口的每一次選擇中,和衷共濟、拼搏競爭、勇創一流,樹立了“中華”作為中國最具價值卷煙品牌的標桿形象。
更難走的爬坡路上有更美麗的風景
腳下是更難的上坡路,眼前是更美的風景。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超過百萬箱體量的“中華”已是一個“大塊頭”,高平臺上每前進一步都需要“大智慧”。目標不是敲鑼打鼓、順順當當可以達成的,“百萬千億”在數量上實現之后,更需要把目光聚焦在質量上實現“中華”品牌的“百萬千億”。
此時,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經濟建設的前沿,上海經濟告別了持續多年的兩位數增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新形勢下的城市戰略,吸引著全國關注的目光,也回答了上海煙草關心的問題。
之后不久,新常態,這個描述國家經濟運行態勢的新詞匯深入人心,模式轉變、產業轉型,調速換擋、騰籠換鳥,“轉”與“換”顯現出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思考與實踐。
與行業思考與實踐“三大課題”相伴的是“四大難題”和“三大壓力”。宏觀經濟“大環境”和消費市場“小氣候”讓持續領跑的“中華”品牌感受到了不同過往的發展態勢。
無論是經濟轉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專賣體制下的卷煙營銷市場化取向改革,改革的導向直指市場,尊重市場、跟進市場、服務市場,這三個詞邏輯關系上的遞進,背后是以市場為中心對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的反復打磨和不斷升級。
有力地調控、積極地調整、適當地調養,雖然“中華”品牌近兩年在銷量上同比有所調減,但量的減少不是責任擔當的減輕,不是發展質量的減色,而是因“市”而變的判斷,是順“勢”而為的選擇。
當然,企業發展的引擎在于品牌戰略的引領。不同的階段,適應不同的環境,確定不同的發展戰略,這是“中華”品牌60多年來一條寶貴的經驗。
打造“百萬千億”升級版,單一依靠軟、硬“中華”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必須更多依靠品牌布局和品類創新。以“中華”品牌為核心的高端集群、中端轉型和打造新型煙草制品的新“1+3”品牌發展戰略成為上煙集團的“品牌布局圖”,在新舊動能的轉換中追求品牌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今年以來,“中華”中支煙銷量已過萬箱,價格保持堅挺。創新產品暢銷市場,不僅提升了品牌的價值感和獲得感,而且增添了品牌“保狀態”的動能,更加堅定了走以質量、效益和結構優化為導向的發展之路。
圓規之所以能畫圓,因為“腳”在走,“心”不變;接力之所以能連續,因為“人”在跑,“棒”不變。從市場驅動到驅動市場,在“新非常時期”發揚“新非常精神”,“中華”品牌的發展基點一以貫之:
立足于精準營銷的升級版,“一地、一品、一時、一價、一量”,市場策略與時間、價格、銷量聯動,新品培育與產品銷售聯動,營銷工作與管理體系聯動,針對不同區域的差異化調控,讓“中華”品牌的狀態指標更具彈性。
價格回升帶來狀態回暖,狀態回暖帶來價值回歸,通過精耕細作下的“顆粒歸倉”,“中華”品牌在精準營銷升級中換來了消費者的口碑,維護了零售客戶的利益,贏得了商業企業的信賴。
立足于精益制造的升級版,強化煙葉原料的“一生管理”,加快技術研發和技術儲備,實施“集約化+柔性化”生產運行方式,探索“互聯網+”設備維修方法,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距離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不遠處,浦東科技創新園區在康橋拔地而起,這是上煙集團實施京津滬三地煙廠技改后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不久的將來,這里將建成創新型、數字化、低碳環保的世界一流科技園區,成為“中華”品牌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品牌新動力、產能新布局、改革新勢能、文化新內涵。面對新常態,發展帶來的問題必須在發展中解決,而外部環境和內部要素造成的壓力,恰恰是“中華”品牌不斷提升發展水平的最佳動力。
未來或許是想象不到的模樣,歷史卻是一面鏡子,回望來途,審視當下,總能悟出一些道理。身處改革開放的“不惑之年”,更需要有應時順勢之為和厚積薄發之力,用百年的夢想擁抱現在,用務實的行動展望未來。
只要時間在行走,就沒有停下腳步的理由。